导语:颠覆性的新技术、基于新技术的操作系统、杀手级的应用场景、沟通场景。
恰逢开年之际,晨兴素有“少年班神童”称号的投资人刘凯总结了创业公司最初无法逃脱的四大竞争领域,并在此基础上就细分领域进行了大胆预测。
刘凯,晨兴资本投资经理,专注企业服务,产业升级,云服务、大数据及交易平台领域 。投资项目:辣妈帮、美洽、乔布堂等。
最近看到几篇很有意思的文章,结合一些个人思考,做了些总结:
从最初的IBM大型计算机,到微型计算机,现代计算技术都没有真正影响到个人消费者,直到个人计算机的出现,Consumer Technology领域才开始真正建立并活跃起来。
到2015年,Consumer Technology领域已经经历了3个时代:PC→互联网→移动,每个时代都有新的科技巨头诞生,但旧的势力依旧强大且生命力顽强。归根结底,是因为每一代的新公司都是依靠新技术,建立在增量市场和客户群的基础上,都没有直接进攻和颠覆上一代公司的商业模式。
总结每一代技术变革,乐动平台app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:每次变革中,创业公司最初都在四个领域中竞争,而且这四个领域是依次出现的。
1、颠覆性的新技术
2、基于新技术的操作系统
新技术的整合层,使其面向应用层更加完善且统一,且能为广大开发者使用。
3、杀手级的应用场景
通常在这两个场景会诞生big winner以及行业巨头。
4、沟通场景
工作/效率场景
Phase 1:PC(微软,绝对优势的垄断赢家)
个人电脑行业诞生的准确时间是1981年8月12日,这一天IBM发布了第一台基于intel 8088芯片和微软Dos 1.0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,相比于之前的大型计算机和工业计算机,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硬件平台(PC时代的核心技术),IBM唯一拥有IP的是其中的BIOS系统(18个月后被康柏逆向工程破解)。
PC时代,操作系统层面绝对的赢家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;应用层面,工作/效率领域最大的赢家是微软的spreadsheet,同时,微软通过word/PPT等集成的office套件绝对垄断了这个市场。沟通领域最主要的方式是email,最大的赢家同样是微软(exchange)。
Phase 2:互联网(诞生了Google)互联网和大型机几乎同龄,虽然早在1991年就诞生了WWW万维网(互联网时代的核心技术),但是互联网真正进入主流视野并展现了无限可能性是在PC出现14年后,主要标志是Netscape在1995年8月9日上市。
类比于PC时代的操作系统,互联网时代的OS是浏览器,Netscape开创了这个战场,但是微软很快加入竞争,通过在Windows中捆绑IE浏览器的方式,基本垄断了这个市场;在应用层面,工作/效率领域,真正的赢家是Google。沟通领域是Facebook。
互联网时代同时带来了另一场深刻的变革,由于互联互通的特性,链接属性以及数据的价值被广泛重视和利用,这两个属性的存在,让新一代的应用层巨头开始拥有网络效应,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护城河。
Phase 3:移动互联网(Uber/Airbnb/Whatsapp/Instagram)移动互联网的诞生有两个标志,一是2005年Google收购Android,二是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。这一时代的核心技术是智能手机,技术奠基者包括Nokia/Palm/Blackberry,但是直到乔布斯把触摸屏+互联网+App Store结合在一起,智能手机才开始引爆。
不同于之前两个时代,智能手机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是同一个用户,因此市场变得更加分散,用户体验更佳重要,Android和iOS的策略完全不同,但是很难做判断谁会最终胜出,每个系统都有一大批忠实的用户和生态圈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由于智能手机连接了每一个个体用户,以及其24小时的长链接性,引发了另一场变革:online to offline的结合。因此,在应用层面,工作/效率领域,目前看来,sure winner无疑是Uber;在沟通领域,由于随身ID及长链接的特性,messaging是当之无愧的killer user case,这个领域的几个赢家包括Line/Wechat/Kakao/Whatsapp。
What's next?
Wearables:经过几年的市场验证,可穿戴硬件更像是智能手机的延伸,而无法取代其独立成为计算平台,因此带来巨变的可能性较低。
Bitcoin:可能性极高,比特币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底层通讯协议,在金融和通讯领域,乐动平台app已经看到了这种可能性。
AR/VR:新一代硬件平台,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,但不得不承认,硬件层面依旧在早期且快速迭代,内容及killer app尚未诞生,乐动平台app需要保持持续高度关注。
How to manage big data:云/大数据/人工智能/算法进化/计算能力进化
在应用层,工作/效率领域,2015出现了最多的变化:Mobile Enterprise/Cloud Enterprise。(来源:创业邦)
分享到: